|
|
|
兰花集团 2019-2-20 17:09:29 您是第 899 位读者 |
|
|
这几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正在热播。为了增强儿子的文学素养,培养儿子的文学兴趣,我从初一到初十,陪伴着儿子全程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整个过程,或敬佩,或感慨,或诧异,或释然,但总归是被中国古诗词的大美之气所感染,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把百人团分成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和搭档团,另外增加了预备团,点评嘉宾也有新面孔。更为新颖的是,第四季参赛选手参赛者未成年人竟然占据一半之多,真可谓英雄出少年。例如13岁的邓雅文,小小年纪成为连续四期的擂主;12岁的陈滢,因为其庞大的诗词储备量而被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这些少年的表现,充分展示了当下的中国家庭在古诗词教育中的热度,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必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并没有因为陪伴孩子看《中国诗词大会》,或者并没有因为那些孩子的出色表现,就马上下达硬指标,逼迫着孩子去背诵《唐诗三百首》。这样就会失去了观看的意义。让孩子观看,我始终没有忘记初衷,那就是培养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让他对包括古诗词在内的文学产生兴趣,拓宽他的知识面。如果孩子本身对古诗词没有兴趣,硬下指标让他去读去背,这种僵硬教条的灌输,必定会在记忆库里短暂存档,然后逐渐消失。这种得不偿失的现象,不是我想看到的。 有句话叫“书痴者文必工”。爱看书肯定是好事,不爱看书肯定不是好事,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需要书籍知识的营养。但囿于天分所限,有些人对文学是脱敏的,即便天天看书也是一头雾水,更遑论吸收借鉴其中营养。文学之美,诗词之美,因人而异,因人而美,我们可以赞赏这种美,学习这种美,但不可模仿这种美,或者以功利之心对待这种美。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引起关注,其中原因便是起表现形式为一种毫无功利的深情,诗词大会只是一个媒介,激发起人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激荡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才是制片人的本意。 当全社会都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当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诗诵词,我们已然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可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塑造出自己的“诗和远方”,但不用怀疑,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除了奥数和考级,还有自己的那一片纯真。我们非常期待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当下的整体教育氛围。假若未来的孩子不再为作业、奥数、考级而累,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次美丽的“邂逅”, 苏醒我们的中华文化基因,那将是多么的弥足珍贵。(牛建涛 作者单位:莒山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