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慧
挖潜之路在哪里?“钱”从哪里挖?劲往哪里使?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在不利形势下取得突破,莒山矿在全矿提出“三问”,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向痼疾开刀,
打开了一扇管理创新之门。
挖潜之路在哪里?
煤炭价格大幅下挫,企业盈利能力逐日萎缩,如何保证企业实现盈利?本着“指标没有到头、挖潜没有到底”的原则,莒山矿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多次深入现场调查,寻找制约成本降低的因素,制订全方位开展对标工作的解决方案。他们用放大镜看资源,用显微镜找差距,用望远镜学先进。
利用成本倒逼,该矿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单位,细化到各岗位。例如,他们针对综采队的生产经营状况提出:挖潜工作要立足原煤安全生产,机组良好服役,管理精细化为突破口,挖掘最大潜能,向管理要效益;机关科室要彻底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通过减少一切可开展可不开展的工作挖潜要效益。明确挖潜方向后,该矿立即组织企管科、财务科及各单位依据经营实际制定指标考核体系,各单位则在锁定差距、分解责任、设定目标、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效果考核6个环节上逐一考量,逐一制定指标。2013年6月,该矿指标考核体系正式运行。“每个单位都是考核单位,但又是被考核单位,网格化指标考核体系的建立使得哪个单位都不能独善其身,所以,我们只能增强岗位职工的责任心,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合理控制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不然考核时扣你没商量。”该矿企管科韩海会解释说。
“钱”从哪里挖?
该矿明确规定,如果成本指标完不成,其他指标完成得再好,考核时也不能通过,同时,对实际成本发生后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使降本增效处于可控状态。
天天看数字,日日盯指标。该矿把挖潜增效的必要性、紧迫性、利己性宣传到每个岗位、每位职工,全员参与制定、健全各种挖潜规章制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挖”出制度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力争做到“依制挖潜”。每天,各单位特别是生产系统的队长们总要对本队的当班工序消耗、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备件、材料消耗情况进行认真核算,做到心中有数。
成本分析促提高。他们建立了“日统计、周算账、旬分析、月总结”制度,要求职工们工作前思考挖潜、工作中力行挖潜,工作后反思挖潜。各单位利用班前、班后会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各生产班、车间之间相互交流挖潜经验,取长补短,每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对降成本的重点、难点、“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共同商讨最佳解决方案。
此外,各单位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竞赛活动,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氛围,促使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劲往哪里使?
指标考核体系的建立不光是为了省,还是为了补“短板”,更是为了创效益。在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该矿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降低流程能耗,稳定负差达标率,打响了技术创新的攻坚战。
在费用产生最大的井下生产系统,该矿生产技术科绞尽脑汁把技术创新和应用作为管理创效的支点加以发挥,努力实现“1+1大于2”的连锁效应。该矿利用原复二采区巷道作为F213工作面回风顺槽,既避免巷道二次掘进(节约掘进成本约48万元),又将工作面设计长度由30米增加至46米,增加可采资源储量1.8万吨。在支护方面,该矿对工作面末采采用金属网+钢丝绳+圆木+板梁的“人工柔性假顶”支护技术,不仅提高了顶板支护安全性,加快了推进速度,减轻了顶板压力影响,而且与常规支护技术成本比较,还具有费用低的优势,每平方米支护成本约20元。在采煤技术方面,该矿经过多次研究实践,克服重重困难,形成了既成熟又安全的“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使工作面多回收煤柱煤炭3万吨,创造经济效益接近300万元。同时,该矿还通过升级煤炭分选设备,保证煤炭质量,给企业创造更多战胜市场挑战的砝码。
今年以来,该矿更是将指标体系运用到极致,明确规定,凡考核单位不能出现100分的考核结果,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市场挑战存在,就没有完美的工作,但战胜困难的,却需要追求完美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