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彪
在当下浮躁喧嚣的商业电影的大环境下,《郭明义》这部影片却平凡朴实,一如其简单的片名。 影片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艺术化地再现了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影片中的郭明义,性格坚定,笑容憨厚,言语温和,生活简单朴实而又充满激情。他有一副热血心肠,有一方充满阳光与爱心的心灵净土。无论是作为“业余”翻译向外国公司讨回赔偿,还是帮助白血病少女获得新生;无论是三次将自家彩电送给别人,还是将一生中工资的一半都资助了他人;无论是20年献出超过自身血量10倍多的鲜血还是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每一个平凡的行为、细小的事情中,都不动声色地折射出灵魂那耀眼的光芒。虽然影片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渲染,但却感动人心,警醒世人,因为生活本身的质感已经还原出一个不需要任何情节和渲染的主体,而它的美学意义也恰在此处——生命的质量,生活的质感。 除去影片的艺术不谈,仅就影片本身所表现出的现实的东西,就足够世人深深思考了。郭明义的种种爱心之举,在别人甚至是家人看来都是不可理解的。面对身为共产党员却势利十足的私企老板的质疑——郭明义是不是傻了、疯了?—时,他严肃地提醒对方:你虽然有20年党龄,但也许你已经20年没有看党章了吧?当孩子问他为什么总能发现比自己家庭更困难的人的时候,他淡然地回答,只要心里有,就能看得见;当妻子责怪他对家庭照顾太少对别人关心太多的时候,他会略显惭愧地回答,看到别人比我们更苦更难的时候,我总不能把头扭过去,装作没有看见吧?……这种种爱心之举,都源于他灵魂深处的黄金信仰:道德的无上关怀——爱人超己;共产党员的道义担当——为人民服务。 继八十年代商业化文化大潮对人们的精神信仰冲击之后,纵深的商业文化继续着对人们灵魂世界的浸泡,二十一世纪的商业文化的席卷更有如洪水猛兽,势不可当,使一切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深深思想的人们措手不及,纷纷落“水”。于是中国的精神大地上显现出众神狂欢的局面:世人信仰的多元化,价值观、人生观的庸俗化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甚至道德一度滑落到了现实规则的红线下方。面对着如此的景象,“奉献社会”成了贬义的词属,而“郭明义们”身影的出现更是社会精神的奢望,世人纷纷断言社会黄金信仰已死。当一个社会的黄金信仰慢慢的流逝之后,人心不再向善,灵魂也不再厚重,那么世界本身就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了。但,郭明义出现了,他带着一身朴素却高尚的光华出现了。他的出现,洗涤着世人的心灵,拷问着社会的良心,他在无声的向世界宣讲:黄金信仰依然存活,而且生机昂昂。他要在道德与正义、公德与私欲、社会与文明的拼争中找到一个支点,以自己炽热的爱心,在平凡的工作里,在时代的发展中,为社会的精神脊骨灌注千年不朽的铁流,为这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留下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轨迹。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感动中国给予郭明义的颁奖辞,相信也是全中国人颁给郭明义的颁奖辞。作者单位:北岩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