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随着3409工作面机组在操作工按下的按钮中“歌声”骤起,宣告该矿经过37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唐安矿综放队3407至3409工作面回撤搬迁工作终于圆满结束,本次搬家不仅创造了唐安矿搬家史上时间最短、效率最高、标准最好的纪录,并且还创下了“零跑车、零掉道、零事故、零轻伤、一次性安装试机成功”等多项纪录。面对困难,该矿干部职精心准备、敢打硬拼,用智慧和汗水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周密部署 这次搬迁的3409综放工作面是唐安矿三盘区最后一个工作面,也是正在回采的3407工作面的接替面,3409工作面的搬家进度将直接影响到唐安矿全年生产目标的实现。自2010年进入三盘区孤岛面作业后,两年多来,百折不挠的唐矿人在孤岛面作业中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为这次搬迁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早在搬家进行以前,该矿即对3409工作面搬家作了周密部署,对各科室、连队进行了科学分工:各职能科室要延长现场跟班时间,安排专人紧盯重点地段,现场解决问题,保障搬家进度。综掘队协助3407工作面走通道支护、辅运队负责运输支架、机一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处理紧急状况。作为搬家主力的综放队在八月初就制定出了详细的搬家实施方案和配套的安全措施,通过班前会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班组间竞赛等多种形式,让每一名职工都能对搬家流程熟练掌握。八月初,在3407距停采线20米处综放队安排专人维护副巷支护工作,确保支架运输顺利。正是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各部门紧密有效配合,保证了搬家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勇斗“拦路虎” 3409工作面作为三盘区最后一个孤岛面,是名符其实的全孤岛面,同时是该矿有史以来第一个孤岛工作面下的双斜面。机头到机尾倾角达到8度,工作面前后的倾角更大。且3409工作面又恰遇到裂隙渗水的地质构造。整个工作面就像一个刚洗过还在滴水的倾斜盘子。在这布满煤泥水的斜坡上,人站上去都会滑倒,更别说要把23吨重的支架准确无误地安放在预定位置了。面对这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条件,综放队生产一班30名热血男儿争先恐后往前冲,刚开始时,一个班下来,有的小伙子累得洗澡时就睡着了,却只安放了一架支架,照这样的速度下去,肯定影响搬家进度。 出师不利。队长秦彦峰并没有急躁,而是迅速组织班组长、技术能手对现场仔细勘察,寻找破解之法。凭着在一线多年的工作经验,多次搬家的工作经历,秦队长意识到3409是个双斜面,机头和机尾的坡度不打紧,但要命的是工作面前后的坡度过大。每一台支架都重达20多吨,在绞车轨道上因为有枕木和石子还好,一下平板车就极易翻架。不仅影响吊架进度,特别是还存在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到人。如果不解决这个“拦路虎”将严重影响搬家进度。找到问题的关键,他迅速定下方案,兵分两路:一路负责用矸石、石子垫高斜面;一路搬运支护钢梁、枕木等着力面大的材料作为支架下车时的垫面。同时,调派熟练的绞车司机拖移支架让落点更精确,多管齐下确保万无一失。通过试行效果非常好。双斜面条件下吊架难的问题顺利解决,大家干劲空前高涨。生产一班班长陈彦飞从早上八点干到晚上近八点,加班加点带头干,在他的带领下,全班职工一鼓作气,一个班就运输了八车石子,为全队开了个好头。看似简单的改进却让每班安装支架数由开始的1架增加到4架,119架支架仅用了11天就一次性全部高标准安装到位,这开创了唐安矿搬家史上的纪录。靠着点石成金的妙招,这些摸爬滚打在一线的粗汉子们为全矿干部职工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打赢攻坚战 搬家过程中跟班矿领导、科队领导靠前指挥,和职工并肩作战,他们的敬业精神感染了所有职工。搬家期间,没有一个职工请假休息。由于综放队年轻人、新工人多,他们及时调整人员配置,全队职工有序结合:师傅带徒弟,老工帮新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合理安排任务。这样搭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安全搬家,高效搬家。 特别应提到的是出架组工作强度大,条件差,由于人员限制,每组只有五个人,每一班都要重复地移动30多根100多斤重的单体支护和两架掩护支架,由于孤岛面压力大每往前移一架,顶煤哗啦啦落在安全帽上、身上像下雨一样。张启超,这个南方来的小伙子笑着形容是:“北方的“梅雨”;老工人宋文会熟练地运用单体支柱顶支架,20几吨重的大支架一步就到位了,凭着这手绝活他们班每次都提前完成任务,引得这帮年轻人直眼馋,都嚷着要他传授秘诀。通过老工人的传、帮、带和新工之间比、赶、超,在搬家中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 一场漂亮的搬家大会战结束了,但对这些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他们又将踏上为全年达产、达标奋斗的新征程,这就是我们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煤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