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薇 田晚红

4月27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全省表彰大会上,煤化工公司气化车间获得“山西省工人先锋号”的荣誉。十年磨一剑,在和企业共同成长的十年中,这个团队凭借不断的精细化管理,大胆的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节能降耗之路,实现了吨尿素原料煤消耗670公斤的最好记录,为煤化工公司节能创效发展上增添了浓重一笔。
老大难变成了香饽饽
在最初的设计时,为了追求单炉的产气量,该公司选用了Ф3600mm煤气炉,通过七开两备的运行,达到十多台Ф2650mm煤气炉的半水煤气产量,从而满足生产需要。但在实际运行中,虽然产气量可以满足生产需要,但较高的原料煤消耗却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Ф3600mm煤气炉在晋城地区,乃至全国的煤化工企业中都是非常少见的,没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流程可以学习。为了使煤气炉在达产的同时,原料煤消耗可以降下来,该车间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走出去到河南心连心等先进企业学习,请煤气炉专家到现场指点。但更多是以车间管理人员为核心的技术攻关团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技术改造,实现了从消耗大户到节能标兵的成功转型。 创新改变命运。气化车间全体员工集思广益,大胆地对系统进行了技改。在降低系统阻力方面,他们将煤气总管改为双进双出,扩大了半水煤气管道的通径,大大降低了系统的阻力。在增加产气量方面,对鼓风机风叶进行扩径和为一次风增加阀板腔,有效提高半水煤气产量。在稳定炉况方面,通过增加缓冲罐稳定入炉蒸汽压力和改造给料系统减少入炉煤粉等措施,工艺波动明显减少。 同时,该车间大力提高员工操作水平,加强原料煤管理,吨尿素原料煤消耗大幅下降,由最初的750kg/TUr降至670kg/TUr以下,不仅创造了全国Φ3600mm煤气炉的最好水平,而且在兰花五化肥厂中消耗也名列前茅。
安全事故“零”容忍
作为生产合成氨的制气车间,每天都与一氧化碳、氢气等危险气体接触,时时刻刻爆炸都存在。在原始开车期间,因为管理上的混乱和操作经验不足,几乎每天都和爆炸打交道。不是今天上行阀爆炸了,就是明天吹风气总管爆炸,每天上班都是提心吊胆,那时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总是满足于“不伤着人就行”。 在煤化工公司正式融于兰花这个大家庭后,安全生产成为了企业的首要任务。该车间针对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了《设备检修工艺处置方案》、《容焦槽置换规定》、《灰斗上出现漏点工艺处理方案》、《事故案例汇编》等安全操作规程,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通过对吹风气总管联通阀门加盲板、大烟囱不用时加水封、放空阀移位至上行阀底座处、灰斗及时消漏、容焦槽接蒸汽等措施消除设备缺陷,减少安全隐患。 该车间实行安全微小事故 “零容忍”。因马虎大意或者违规操作造成微小事故,当事人罚款200元,扣除季度安全奖;当班班长和车间值班管理人员扣除季度安全奖;取消班组年度评先创优资格。2012年该车间全年无一起微小事故发生。
“严”字底下无弱兵
大家一说起气化车间,那就是制度多、考核重、管得严。公司副总经理、气化车间主任何化坤却有不同的看法:“‘严是爱、松是害’,如果在我们团队中有一个人涣散懒慢、漫不经心的,那就有可能因为他的过失出现安全事故,到那时影响的就不是他一个人,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影响到每一名员工的饭碗!” 从以前的人心涣散、纷纷跳槽,到现在的拧成一股绳,靠的就是严格的管理。制度下面人人平等,不论车间主任还是普通员工,无论谁犯了错误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罚。煤气炉下吹压差超过6kpa不允许接班、煤气炉各主要温度点不达指标不许接班等等,在制度下面,大家提高了工作责任心,无论小夜班或者大夜班,为了保证工艺指标,从无一人敢随意操作,当班睡岗的。 在严格的管理下,遵守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每个人都为别人、为企业认真工作着。在生产操作上,他们个个都是技术能手,在企业发展上,他们都是强大的推动剂。 他们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谱写出“工人先锋”崭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