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玲
一次阀门维修,一次集体劳动,一次班组评比,是近期发生在化肥厂的3件事。这些事情看似平常,却被管理者敏锐地抓住,用来启发干部员工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继而推出强力举措,引导全厂上下一切工作围着效益转,做好经营管理大文章,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从经济损失中学算账
3月5日,该厂2#尿素装置三通阀因阀杆断导致减量生产。经分析原因有二,一是调节阀的选型、安装与系统工艺条件存在偏差;二是仪控车间未定期对调节阀进行监督检查。虽然维修人员连夜加班予以了及时更换,但依旧给厂里造成近10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件事令厂长极为痛心。他不能批评维修人员的工作态度——主动加班理应受到表扬,却看到了干部员工理念上的问题和管理链条中的缺陷:“效益至上”天天挂在嘴边,却不能完全体现在工作中。 为了摸清每一项生产活动的效益情况,该厂建立了“一表四台账”,即月度经济报表和工艺、设备、事件、两煤经济台账。经济台账有别于技术台账,旨在用数据说话,让看不见的生产管理活动清晰显现。以前,加工煤的和使用煤的是一对“冤家”,常常埋怨对方工作质量影响整体指标。两煤经济台账建立后,哪批煤进了哪台炉、运行情况如何一目了然。争执从此消失,双方在提高煤炭质量、改进炉子运行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靠劳动付出增收入
近期,该厂曾组织了数次投入人力最多、工作量最大、条件最艰苦的集体劳动。1000多名干部员工手抬肩扛搬运尿素,清理地沟,没人喊苦喊累。当厂里用节省下来的外委费用给他们发奖金时,大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靠劳动付出增收入”的理念也从此逐渐深入人心。该厂有的车间顺势制定检修岗位工时制、运行岗位操作量化和指标优化绩效考核办法,日清日结、每周公报。员工根据当天工作量,可大体算出当天收入,过去“发工资”的理念改为现在的“挣工资”。 目前,员工间月收入差距最大超过1000元,越是特殊工种,越是艰苦的岗位,越是有人抢着干,员工讲学习、比技能蔚然成风。同时,发布厂内劳动力余缺信息和检修项目信息,员工能完成的一律不用外雇人员。对员工来说,好消息是收入增加了;对厂里来说,好消息是成本降低了;对领导来说,好消息是“反映人员紧张的单位越来越少了”。
有标准才能做标杆
李新军是尿素车间员工一致公认的“冠军班长”,按照班组长每年轮换制,今年该他带乙班。为了让后进班组一举打个翻身仗,年初他就立下军令状,定下现场管理标准,发誓要创建“标杆班组”。 上任以来,他满脑子都是标准,不仅对共性标准进行归纳,还对专业特点进行提炼,强调标准求实,要求从严。标准化管理使岗位现场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总结提炼的“1字”操作法也实现了“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目标,产量、氨耗、产品质量等指标全线飘红,连续取得月度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总是一天忙到晚,安排班员做事也不放心,情愿自己多做些。现在咱班员操作有标准、工作有追求了,班员主动要做事,技术有差距的人有活抢着干,没事就跟着别人干,边干边学。我这个‘兵头’比以前轻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