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厂质量管理侧记
陈慧玲
新年伊始,化肥厂紧紧围绕装置生产,探索质量管理新方法,创新月度考评机制,破解班组管理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2月份,尿素成品优级品率保持在90%以上,日平均产量同比增长了5.57%。正是千丝万缕的“管理线”,穿起了坚不可摧的“质量针”,促成了质与量的双赢。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近日,尿素车间丙班蒸发岗位因操作疏忽出现成品缺陷,被扣300元。按理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可班里其他员工也因此受到牵连,眼看到手的冠军失之交臂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评方式,被称为联动考评机制。 虽然造粒是尿素生产的最后一关,但各套工序都是相互制约的,员工操作水平决定着成品质量的优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生产线上的员工就像一条长长的铁链,环环相扣。如果其中一环断脱,即便其他铁环都坚固无比,也无济于事。”车间主任靳燕雄说。 基于这一认识,该车间将班组绩效联动到每一名员工,车间实施监控,班长组织落实,员工参与分析。车间领导还有针对性地挂靠各班组,尤其在小气量生产时蹲点监督,确保分析频次。工艺主任挂靠弱势班组后,针对床层液位、甲醛注入量等指标进行改进,杜绝了次品的回炉操作;且结合造粒机运行周期短的难点,实施了增加一台小流化风机的攻关方案,提前为解决夏季粉尘大、水份高的问题做好了准备。
让员工的心“狂”起来
合成车间员工时东兵连续几年被评为操作能手,每月还时不时被评为明星员工,照片上了宣传栏不说,每月工资还多了200元。这种名利双收的好事,让小时的心不免有些“狂”:又一年了,必须来个“开门红”,力争第一季度全都评上。 “员工是实际操作的‘一把手’,工作情况直接关系产品质量。”该车间主任郜主任说,“我们推行月度绩效合约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员工个人工作档案,记录每日生产、质量、设备维护等信息,奖惩分明,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该车间还大力推行“五优争先”活动,每月从生产、质量、安环、劳纪等方面开展评比,选出最优绩效班组和五优绩效个人,及时进行奖励。 绩效合约的管理模式,使员工明确了工作标准。全都自觉从接收原料、工艺控制、产品储存等环节严格控制,无论是液氨、甲醇主产品,还是氨水、城市煤气等副产品,不打“擦边球”,不搞“负偏差”,一旦氨产量与质量发生冲突,保证质量是第一选择。
传经送宝共同提高
压缩车间是一个以运转设备为主的特殊车间,其零部件的质量基本决定了压缩机的运行周期。为从源头上控制物资质量,他们不仅和库管科、质检科联手培育优质供应商,还建立了质量“病历”,设备技术员把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案,并“望闻问切”开出处方。如在生产中遇到问题,立刻查找病历,对照类似案例的“处方”快速“医治”,方便快捷。 此外,每月召集员工开一次质量分析会,由操作失误的员工分析事件出现的原因和过程,其他员工则帮助其找出预防办法,时间长了,别人犯下的错误成了自己的经验。同时开展“献宝”活动,要求技能水平高的员工主动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授给大家,促进员工素质整体提升。对此,老师傅们深有感触:“年轻员工对邻车间的工艺现状不了解,如排油水图省事几台机一起排殊不知会导致醇化压差上涨;如不按时排醇,又会磨损压缩机气缸、活塞环等;现在无论是加减量还是排油水,都干起了‘瓷器活’,再也不会因此影响生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