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4-3-18 16:27:17 您是第 527 位读者 |
|
|
有一种记忆,生长在灵魂的深处,任时光流淌,依然是初心不变。每当想起母亲穿针引线的一帧帧画面,就会心潮起伏,双眼朦胧。 自从我记事起,勤俭节约的母亲,总是忙忙碌碌,缝缝补补,为的就是让缺东少西的艰难岁月,保留该有的体面与尊严。那时,家里到处都能见到母亲做针线活的痕迹,全家人的冬装,夏衣,鞋子都是母亲一手缝制的针线活。针线活离不开“铺衬”,所说的铺衬,说白了就是旧衣服的碎片或是烂了的布头,边角废料等等,把它补在有破损烂洞的衣服上就变成“补丁”。袖口衣襟破洞了就地取材,找一个颜色相近的且大小适中的铺衬裁剪下来,细细密密的缝在烂口处,衣服就又能穿几年,如果说“铺衬”是花瓣,那补丁就是开在岁月上最美的花。母亲心灵手巧,街坊邻居更是夸赞母亲的针线活,她做的针线活,针脚又小又匀称,针头细密而结实,有条不紊,线条流畅经久不破。年年岁岁,一块块碎布,一条条线头,都被母亲密密的缝在了衣服上。那个年代,要想添置一件新的衣物实属不易,于是就“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常态。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经过母亲巧手一改,正合了弟妹的身。有了勤劳能干的母亲,尽管衣服补丁摞补丁,但我们都没有受过冻,丢过丑。母亲用心缝补着岁月的酸甜苦辣,那一块块补丁像母亲的眼睛,时刻盯着儿女们的成长轨迹,母亲用勤劳的灵巧的双手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有一种乡愁,叫妈妈纳的千层底。我就是穿着那样的布鞋长大的。穿着它度过童年时光,穿着它上完了小学,中学,穿着它步入社会。记忆中母亲做的最好的针线活就是纳鞋底,这鞋底是千层底,干这不光是门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千层底得先有“袼褙”,所说的袼褙,是铺衬的最后一次终结用途了,物尽其用,这也是衣物的最终归宿。母亲有个习惯,就是把衣物剩下的边角料和破旧的铺衬,哪怕是很小的零碎布头,也要用剪刀修剪整齐,然后一点点的积攒起来,宽的窄的长的短的五颜六色的,形式不一,各色杂陈,一摞摞的码放在铺衬包裹里。用时打开包裹,将铺衬用面粉打好的襁糊一层层的粘在饭桌上,再连桌拿到太阳下面晾干,这就成了一块块的“袼褙”了。成品袼褙如同一件“艺术品”的油画,层层粘连,色彩斑斓,且什么布都有粗布,细布,的确良,毛巾……,把袼褙照着鞋底裁下再层层摞起加厚,这就是千层底的被雏形了,再剪几条细细的布条把边上包上边,放在石头下面压上一宿,鞋底就好了。那时候特别的喜欢坐在炕沿上看妈妈纳鞋底,她先用一只钢锥在鞋底上用力一戳,再将穿有麻线的针从这个小孔里穿出来,一拉一拽,再将麻绳在手腕处一紧,两只手臂一开一合,好像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雁,几轮下来,千层底便开出来小小的麻绳花。殊不知这样的动作要重复成千上万次才能得到一双千层底的鞋子,母亲却把这单调,枯燥的劳作演绎成了一串跳动的音符。妈妈做的袼褙千层底的鞋子,始终校正着我一路行稳致远,指引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人。 缝缝补补,针脚丈量着日子,一针一线,阳光伴随着晨曦,母亲一生用针线缝补着一个又一个平淡的岁月,也缝满了对家庭,对子女无限的慈恩,嘱托与祈盼。(翟军旭 作者单位:煤化工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