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3-4-4 8:35:55 您是第 665 位读者 |
|
|
吃了一辈子大锅饭,住了一辈子的集体宿舍。没错,说的就是我,确切来说,自从15岁到县城读高中以后,就与大锅饭和集体宿舍结下了不解之缘,蓦然回首间,从稚嫩少年到油腻中年,从青葱学生到秃顶大叔,掐指算来,已经是27个岁月年华逝去,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那陪伴至今的集体宿舍和大锅饭,或许将来随着年岁渐长,这两种状态还会一直陪伴我到退休的那一天。 犹记得,那是我第一次住集体宿舍,年少的我,和同样年少初次见面的舍友们卧聊了一夜,少年的心性是如此简单,没多久我们就熟悉了彼此,接下来我们将要在这里度过三年时间,8人的宿舍,上下铺的铁丝床,这就是我对集体宿舍的第一眼印象,没有特别的拥挤,因为那个年代,大家衣服都少得可怜,可能一年也就三五件,因此在我的记忆里,貌似我和舍友们都没有什么行李和生活用品,就是一包衣服和几样洗漱用品,当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或黄或绿的搪瓷碗。 虽说年代久远,但我依然记得那时学校的大锅饭,管饱不管好,彼时也没有错峰吃饭的概念,每到饭点,两排平房的售饭窗口就挤满了无数的搪瓷饭碗,那时的饭菜式样简单,早上是雷打不动的油条油饼和小米饭,中午是千年不变的炒饸络、炒炉面和压面条,晚上六点半则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馍馍和揪片面汤。现在看来,彼时的饭菜真的不敢奢望口味和营养,但即便如此,相较于农村学子们还需从家里带口粮交到食堂来说,已经算是高配的伙食了。 后来读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在县城高中打饭的那一幕,让我总是不自觉忆起我的高中时光,忆起我们顶风冒雨打饭的场景。高中升大学,从县城到省城,住的还是集体宿舍,只不过名字变成了公寓楼,瞬间显得高大上,从8人间换成了6人间,铁架子床也换成了木头床, 肉眼可见的改变也确实带来了体验上的改变,木头床真的要比铁架子床舒服,起码睡觉翻身不会再咯吱咯吱的乱响。吃的仍是大锅饭,只不过食堂改成了餐厅,终于可以不用在露天干饭了,坐在宽敞明亮的偌大餐厅里,与几百人同时用餐,那种感觉挺舒爽。不过吃多了以后感觉饭菜口味还是差那么一点,后来听到一种说法,在炒菜的过程中,大锅锅体受热不均,食材无法与调味品充分接触混合,所以大锅饭不敢奢求味道,对此说法我深以为然,因为在我所有翻来覆去关于大锅饭的记忆里,的确如此。 工作以后,由于单位离家远,平日还是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三人间的标间宿舍配了一台电视机,每人一只木头单人床和一格铁皮柜,这样的配置对我来说已然满足,毕竟自己饱受神经衰弱折磨很多年,能睡好休息好是我比较在意的,相比学生时代的集体宿舍,3人间的宿舍已经算是人少,这样可以大概率减少被鼾声打扰。吃饭这方面仍以大锅饭为主,矿上建有容纳数百人同时就餐的大餐厅,花样虽不多,但胜在便宜。再后来,我背井离乡,响应公司号召来到塞外,多少年了,随着所在企业的建成投产,矿区环境的日益改善,托祖国高速发展和公司不断壮大成长的福,我们也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住进了单身宿舍,终于有了自己的独处空间,至于吃饭,食堂经过升级改造,增加了许多饭菜式样,口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满足感油然而生。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一晃27年,住集体宿舍和吃大锅饭,这哥俩几乎伴随了我成人后的整个岁月里程,它们见证我从一名农民子弟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工人的所有经历,也见证了这几十年我们国家巨大的城乡变化。也让和我有同样经历的80后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工业社会印记。集体宿舍与大锅饭,映射出中国社会近三十年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革,我们理应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造就这个伟大时代的强大祖国。(暴俊峰 作者单位:永胜煤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