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2-2-17 15:20:24 您是第 649 位读者 |
|
|
带上几本好书,回乡下老家过年,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记得有一年带回故乡的是《诗经》,陈子展先生的注本。在祥和氤氲的冬日乡间,我有机会独自面对收割后一派深沉平静的田野,感受着乡间晨曦里那种白露未晞的独特气息。村舍间红色的桃符、响亮的鞭炮声交织起洋洋喜气。院落里农事已毕的乡亲们围炉沽酒,在微微醉意中品味着日常生活里的大幸福。“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一直似懂非懂的句子,此时豁然开朗,像写意水墨画一样在眼前历历可见。 说不清为什么,过年的时候在乡间读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的感动与联想。乡土,家园,传统,素朴,生命里的浮世悲欢,纯粹中国式的生活感受,都在这样一个极其中国化的时刻集中凸显出来。我异常清楚地感觉到《诗经》里的爱情,唐诗里的场圃与桑麻,方块汉字里蕴藏着的梦想,此刻都自然而真切地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环顾乡间,那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仿佛在向我展示它全部的秘密。 在故乡过年的日子里,我喜欢到处走走。在一幢幢老屋前,我常常在门廊上瞥见“耕读传家”“书田无税子孙耕”之类的旧墨。门廊上自然贴上了今年的新对联,旧墨在年复一年的辞旧迎新中变得模糊不清了,但墨痕里的生气与意韵不甘隐去,反而努力地显现它的风韵。目睹这样的情景,我百感交集。在岁月风尘中回眸,我才明白那种农业社会里的古典读书生活,其实是中国读书人心中一个远逝的陈年旧梦了。江湖有道容奇士,乡野偏多读书声,柔日读经刚日研史,荷锄为民举笔成儒。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读书人就是这样在乡间延续着一种我们陌生而又熟悉的传统。在这种读书生活里,生命与读书、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都很从容且温馨。过年时在乡间读书,冥冥之中总有声音召唤读书人沿那条被遗忘与遮蔽多年的旧路回去,让你远离尘嚣,亲近风土,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 大雅云亡,风流散尽。今天读书人的心灵早已失却往昔的宁静与纯粹。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喧闹不堪。一切让人目不暇接,但心灵似乎更加苍白。膨胀的功利之心侵吞了优游的读书之乐。“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像散文名家董桥老先生这样身处香港繁华之地,心却“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读书人,当下已寥寥矣。 城里年复一年的奔波让人纷扰,这更是让我渴望过年时有机会回乡间去读书几日。乡间的民俗说过年时的压岁钱是用来买通时光,“压”住时光不让它催人老去。这样的细节寄托了人们多少梦想啊!可是岁月催人老,常常不知晓。年头岁尾偶尔从生活的漩涡里平静下来,惊心岁月又流年暗换,蓦然发觉生命里又有一些日子远去了。其实没有东西能“压岁”。对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来说,过年时回乡间读书,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也许才能留住岁月,留住自我。 记得有一回我回家过年时偶尔对父亲说起,因忙于生活,心太浮躁,一年下来正儿八经也读不上几本书。父亲听了说,读书其实与种庄稼一样,节令不怠农事,日常精心打理,最后是会有回报的。 想想还真是这样。(牛 奔 作者单位:东峰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