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1-11-11 8:51:19 您是第 686 位读者 |
|
|
近半百。这个年龄,简·奥斯汀已写作30多年,《傲慢与偏见》世界闻名。这个年龄,胡适已经有了前半生的自传。这个年龄,如果还没有一些功绩,似乎平凡平庸的标签就可以评价一生了。孔子都说: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这个年龄,最需要坦然,却最难坦然。因为不甘这样平凡老去。还因为每个人都有过自命不凡激情如火的青春。 如果三十年前有人说,三十年后你会很平凡,打死我也不会相信。因为从记事起,我就相信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后来明白,哪个少年不轻狂呢?李白那句“我辈岂是蓬蒿人”,恐怕每个人都刻在自己心里过。 人们期待十八岁,期待二十五岁,期待三十五岁,很少有人期待四十岁五十岁。虽然中年与老年之间的距离比少年与青年长,却难以憧憬。因为从少年到青年,是年富力强,而走进中年,似乎就离垂垂老矣不远了。 不愿老去的人把“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写进诗里,唱到歌里,想拉住青春的尾巴。但是,美少女边唱边跳“我不愿不愿长大,我情愿永远笨又傻”,尚可勉强称之为可爱。中年人如此惺惺作态,只能是可悲可笑可怜了。 光阴已逝,无论是心还是容貌,都不再少年。如果经风历雨还笨又傻,那些苦岂不是白吃了?如果一个人过了二十年还是少年,只能说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也没有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永远少年”写在诗里歌里,可以怀念,可以想象,正因为它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古往今来,二十岁左右就建功立业的不乏其人。王勃作《滕王阁序》,天下闻名;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名垂青史。那是天才的论调。我等凡人自难望其项背,五十岁一事无成是常态。 有些人十多岁二十岁就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干什么,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实现。他们真的很伟大。而有的人,一年一年地走过,很努力很努力,却总是磕磕绊绊,坎坷不断。也许,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于是有人自我安慰,平凡是另一种岁月静好,与世界和解是大智慧。其实是在生活的暴击中,渐渐失去斗志,甘于平庸,自我放弃的另一种说法而已。现代医学昌明,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可以健健康康活到七八十岁,五十岁还有相当一段人生路要走。现在就开始沉湎于岁月静好,踏上安度晚年的节奏,会白白浪费二三十年的大好时光。 生活是负重前行的,最怕四顾踌躇,不知路在何方。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呢?是终于懂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方向,有自己的牵挂,无需左顾右盼,不必盘算计较,踏踏实实向前是最好的选择。 五十岁,是一个恰恰好的年龄,将满未满,还有至少二十几年时间可供淋漓尽致挥洒。荷尔蒙满溢的身体因为浅薄难以坐定,因为单纯易受扰乱。五十岁,精力早不济,但思想已成熟,因为身体经常疲累,所以用起来更加爱惜,更加自重。 半生已逝,回顾,经历三言两语,成绩寥寥无几,可谓平庸。可是不知怎地,我心中竟然没有遗憾,没有感慨,没有叹息,也没有懊悔,只有感恩和感谢。坦然回顾碌碌如蚁的前五十年,遗憾多多,自暴自弃过,不思进取过,怨天尤人过。反思自省,让我清醒,也让我坚定。也许因为这些时光并非浑浑噩噩度过,我大概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心中有一本无法用等号衡量,也无法算得毫厘不差的账。好吧,为了过去的不快和所失默哀三分钟,然后头也不回地前行,回望一次就够了,再多无益。 五十年蓬蒿岁月,我笨笨地长大,才学会坦然直面生活,反思,改变,成长。成长是个打碎自我再重塑的过程,难免疼痛,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 人之为器,必得其成,不拘早晚。生活永远厚待努力的人。(牛 奔 作者单位:东峰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