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1-11-1 8:48:01 您是第 629 位读者 |
|
|
火柴又叫“洋火”“洋棒”,我们这里方言叫“曲灯”。叫洋火,大概是因为早些年我们国家造不了这小玩意,从外国进口回来的,和“洋铁”“洋油”“洋蜡”一样的叫法吧。叫曲灯,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把“划”或“滑”等姿势称为“曲”,例如滑冰,叫“曲溜冰冰”,“滑草”叫曲溜草坡如此这样。那时火柴最主要的用处就是点灯烧火,在用时轻轻的一“划”就着,所以火柴也就称为曲灯了。 有谜语“兄弟全是瘦长个,长着一色小脑壳,平时挤着不吭声,出门办事就发火”打一日用品,谜底就是火柴了。火柴被存在一个四四方方小盒内,上面印有火柴的生产商标志,我们小时候是“虎头”牌子的,一个大大的老虎头印在上面,额头“王”字凸显,獠牙外露,坚耳晴睛,令人生畏,背面印有“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告诫人们火灾无情,两侧面则是类似砂纸的物品,火柴在这“砂纸”上一划“嗞喇”,响声过后,随着一股青烟,火柴就燃烧开来,然后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火柴头烧过的味道。 火柴在七八十年代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燃火点灯的点火之源。在那些修灶盘火的人家,都要在灶台的右侧修一个凹进去的方形孔,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放置火柴盒,一是便于点火燃柴做饭,点火完毕就又顺手放回这个凹洞内,便于取用.二是防潮,灶台经常烟熏火烤,火柴不易受潮,方便使用。火柴一但受潮,火柴头就变得软糯搽不着火,失去了点火的作用,报废了,所以万万不可有湿气侵入。 在八十年代初,火柴是二分钱一盒。一盒五十余根,因为燃火,点灯,点烟,出门携带……所以消耗特别大,成了家庭一项很大的开支。记得小时候,每月月初一开始,父亲就先去曰用品商店备好足够的火柴,咸盐,牙膏,蜡烛……生怕断了顿,可见火柴和咸盐一样已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了。火柴还有一个重要功用,那就是点烟,爷爷在田间干活干累了,坐在田间地头的树荫下,这时顺手取下腰间的旱烟袋,烟杆伸进盛满烟丝烟袋中,摁好一锅烟,抽出烟袋杆,凑到鼻孔嗅一下烟丝的香味,这才将抽嘴塞入口中,丛容释然的从口袋掏出火柴盒,左手拇指摁出小盒,右手食指捻出一根火柴,在侧壁轻轻一擦,顿时火焰燃起,然后赶紧将手微微下翻,这时火焰便顺着木柄上燃,火焰十足后,再凑到烟锅上顺势一吸,火焰紧随烟丝吸力而飘动,烟丝就燃着了,红通通的。随着爷爷的一吸一吐,烟丝的一明一暗后,火柴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火柴虽便宜,但是却是很多人外借救急的,谚语“借火不借柴”,指的就是火柴可以借用,柴火就不可以了。邻居家没有火柴了,烧火做饭成了难事,只好到我们家借一盒子救急,家中父母总是拿一盒新的以解燃眉之急,不一会邻居家的小女孩会拿一个鸡蛋来归还,一个鸡蛋也是二分钱,互不相欠的。看电影时,总会遇遇到这样情节,主人公要抽烟,一摸口袋没有火柴,只好去旁边那个人借个火点烟,然后对暗号,探探对方是不是自己人,借火也是一种搭讪的理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星星之火就是火柴了。火柴虽小,但却是火种的重要来源,它方便实用易于操作。古有钻木取火,逐石取火,但对木质,石质有严格要求,通过磨擦得到火星,火星出现还需要有苔藓或棉絮等引燃物才可以有火苗,过程费时费力,而火柴只要你会“曲划”便能得到火苗。儿时就常常“盗”走灶台上的火柴和伙伴们一起在野外烧火烤土豆红薯,估计是现在烧烤的雏形了。那时老人们也在春天时带上火柴烧荒燎埌,往往是狼烟四起,火光熊熊,现在是万万不能的。小学课本中有一篇《七根火柴》讲述了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时恶劣环境下战士们想生一盘火,烤一下衣服,煮一些熟食,苦于没有火柴,主人公卢进勇意外遇见了一位无名战士,从战士手中接过了那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柴,而无名战士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我们朗颂课文时好多人都哽咽着读完,泪水夺目而出,这是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仅有的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中卢进勇和战士们哽咽的数着“一根,二根,三根……七根”。这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印在那红色的党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如今我们正点燃着这第八根火柴,第九根火柴……在努力奋斗,在砥砺前行。建党一百周年,天安门广场传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声音铿锵有力,响彻云霄。(翟军旭 作者单位:煤化工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