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兰花集团 2021-8-19 9:19:43 您是第 631 位读者 |
|
|
犹记得小时候住的村子里,门前有一条窄窄的小巷,那时候大家都叫“个廊子”,地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碎石子,虽然走上去很硌脚,但却为雨天出行做了很好的铺垫,不至于双脚带泥,负重前行。巷子的最南面有一棵棵挺拔茂密的杨树,长的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夏天一到,树上知了、麻雀和喜鹊的叫闹声,乡亲友邻的说笑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心中永远的绿色风景。记忆深处还有门口的石凳,它承载着人们的闲话家常,烟火生活,休闲娱乐,在那个日子不富裕,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个个小石凳可以说是最抚凡人心。 每天吃饭时最热闹,大家都要端饭坐到石凳上吃,早饭大多是玉米糁和玉米面馍馍。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端碗的手下还要夹个馍,馍里夹着咸菜。午饭的菜样里大多是自家种的黄瓜、茄子、西红柿、豆角等新鲜时蔬,嫩闪闪、油亮亮,吃的放心惬意。晚饭便是汤面、菜饭、米汤等稀饭,总之填饱肚子不饥肠辘辘就好。石凳上坐着的人要的就是吃饭时的气氛,年龄大一点的人,饭吃完了就叫自己的小孩去为自己再盛一碗,总是舍不得离开石凳营造的这种氛围。有的把饭吃饱了,就叫小孩把空碗端回去,自己和乡亲们接着闲聊,门口的石凳前简直就成了小巷的新闻发布会场。他们把知道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发布出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话不说,无事不谈。 一些小商小贩到村里来必定要在每个巷子的石凳上停留,因为这儿人员密集。卖豆腐的、卖菜的、收废品的,有没有人买也要坐下闲聊几句加入发布会的阵营,甚至听到有趣情节处舍不得走。石凳对每一个人都是无私的、公正的,只要你坐上去,都会得到它的呵护。 记得一个凉风习习的夏夜,河里的青蛙,田地里的蟋蟀此起彼伏地叫着,时而来一场轻音乐,时而上演一场四重奏,妈妈和邻居们坐在石凳上惬意地聊着天,我和妈妈紧挨着坐,似懂非懂地听着,邻居故弄玄虚告诉我,我不是妈妈亲生的,是在侯马抱来的。我撅起小嘴,急于反唇相讥道,不可能,都说我长得像爸爸妈妈呢。邻居们捧腹大笑道:哪儿像?你黑不溜秋的,你妈白生生的。我满是委屈,更加紧紧地钻进妈妈的怀抱里。之后我便枕着大人的谈笑风生,乘着温柔的晚风,感受着石凳传递给我的温暖沉沉地睡去。 红尘流转,光阴远去。老房门前的石凳经过数次风霜雪雨、日月星辰的洗礼,却依然摇曳着浓浓的思乡情驻留在心中。(秦剑霞 作者单位:伯方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