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舱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终于迎来最后一个舱段——梦天实验舱。
10月31日15时37分,在人们的目送下,我国低轨运载能力最强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搭载着梦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直冲九霄。
很快,梦天实验舱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还需要按计划实施转位,届时就会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一起,形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空间站,从而迈出建成空间站的关键一步。
当天下午,海天相接处,高大挺拔的发射塔架巍然矗立,梦天实验舱进入发射倒计时。
梦天实验舱除了是组成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的三个舱段之一,也是问天实验舱之后的第二个科学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舱体全长17.88米,直径4.2米,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
据梦天实验舱抓总研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专家介绍,和问天实验舱相比,梦天实验舱所配备的货物气闸舱,不再供航天员出舱使用,而是专供货物出舱。一旦国家太空实验室建成,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将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货物气闸舱的应用,将为空间站后续更加高效、安全地开展各类舱外科学实验提供强大支持,进一步提升我国空间站的科学应用能力。
“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
14时37分,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的口令响彻发射场区。远远望去,超大整流罩上印制的五星红旗图案和“中国载人航天”6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画卷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为了建造太空家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30年。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确立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为了“三步走”战略,一代代中国人仰望星空,将个人梦想和祖国航天事业相交会,生生不息、奔涌不止。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
15时07分,指显大屏上,摄像头传来长征五号B火箭的各角度画面和各项数据。高度可视化、信息化、自动化,是这座中国最年轻航天发射场的鲜明特征,也是空间站建造的强大支撑。
为了建造太空家园,文昌航天发射场走过了15年。
2007年8月,为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一声令下,西昌航天人从“长征”一词的诞生地出发,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发射场建设以来,这里的科技人员先后攻克了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降温、网络信息系统国产自主可控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中大型液体火箭并行测试发射、单工位适应多型火箭发射、设施设备适应“高温高湿高盐雾”和“强降雨强雷暴强台风”环境等现实难题,实现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不断压迫着人们紧绷的神经。任务中,文昌航天人做好测试数据的横向、纵向和联合复查比对,抓好全过程质量管控。
为了建造“太空家园”,文昌航天人走过了两年。
这两年,面对突破极值的高密度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这支队伍确保疫情防控和航天发射“两个万无一失”,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的连战连捷,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精度和中国高度。
“5、4、3、2、1!点火!”15时37分,烈焰轰鸣、响彻海天,长征五号B火箭犹如一条巨龙,托举着梦天实验舱一飞冲天。
观礼台上的人群沸腾了,欢呼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发射场外的航天科普中心、淇水湾沙滩、石头公园人山人海,人们挥舞着国旗、高唱着红歌,举目礼送梦天实验舱飞向太空。
“中国空间站从这里飞向太空,这是我们文昌航天人的骄傲!”站在庆贺成功的“大红屏”前,不少航天工作者表达了满满的自豪感。
中国空间站三大舱段都从文昌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使文昌航天发射场赢得了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的美誉。作为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场,从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至今,文昌航天发射场连续实施13次重大任务发射,将包括“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和中国空间站3个舱段在内的多个航天器顺利送入太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邓洪勤说:“空间站建造任务百分之百成功发射要求极高,这一成就展现出文昌航天发射场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我们航天发射能力的不断提高。”
当“天宫”遨游寰宇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已然走过30周年。伴随着梦天实验舱一飞冲天,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即将组装完成。梦耀九州,天宫启程。